一、会议介绍
当前全球社会环境变革加剧,个人的生活节奏加快、学习与工作压力较大,新冠疫情又加大了这种变化和压力,各种应激(俗称压力)相关精神障碍如焦虑症与抑郁症发病率陡增,且呈现低龄化趋势。各种应激源对人们身心健康、脑认知和学习工作的效率产生重要的影响,关键岗位人员的应激反应和应对能力则涉及了生命和财产安全。应激反应和应激状态下的心理韧性具有很大的个体差异,是什么机制决定了这种个体差异?心理韧性的危险和保护因素分别是什么?从更宏观的角度,本领域又涉及了应急管理和韧性城市建设。
为促进我国应激心理学领域相关研究,立足于基础研究,兼顾国家和社会应用,推动相关学科融合发展,我们拟于2021年11月7日举行应激心理学研讨会,会议由永利集团吴健辉教授和北京师范大学秦绍正教授联合发起。会议邀请国内本领域约18位专家学者做学术报告,围绕本领域的前沿与热点问题进行讨论和交流,也欢迎来自国内外相关领域研究者和从业者前来参会。
二、会议组织机构
主办单位:
yl23455永利/脑疾病与认知科学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
组委会:
周永迪教授、罗跃嘉教授、秦绍正教授、吴健辉教授
三、日程安排
四、专家介绍
特邀嘉宾介绍(按姓氏首字母排序)
罗劲教授
中国心理学会秘书长, 北京市学习和认知重点实验室(省部级)主任,中国心理学会脑电相关技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心理学会出版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心理科学进展》副主编,《心理学报》编委,中国心理学会普通与实验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研究方向是创造性顿悟的心理与脑机制,曾创制了一系列独特的创造性顿悟研究范式,在顿悟与创造性思维的脑认知机制方面做了开创性的工作,为在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提供了科学原则和策略指南。
罗跃嘉教授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部长,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中国心理学会脑电相关技术专委会主任委员,为国内认知神经科学和脑科学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先后负责基金委重点项目2项、科技部973课题、支撑计划项目、中科院重要方向项目、教育部创新团队等重点项目10余项。具体在表情加工的认知神经机制、焦虑对决策的影响及其神经基础、情绪与认知研究技术的创新与推广等三方面展开研究,探讨了情绪与认知功能的相互作用关系及其神经机制,形成了一批标志性研究成果。
周永迪教授
周永迪,yl23455永利经理、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工作记忆的神经机制。主持国家社科重大项目、973课题、省部级项目、国际合作项目等10余项,发表SCI/SSCI 研究论文近50篇。
报告专家介绍(按姓氏首字母排序)
段海军
心理学博士,陕西师范大学教授。美国德雷塞尔大学访问学者。主要研究方向为心理应激与创造力。近年来,在Stress, Social Cognitive and Affective Neuroscience, Consciousness and Cognition, Thinking & Reasoning, Current Psychology等SCI/SSCI期刊,《心理科学》等国内外权威及核心刊物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课题多项。曾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陕西省高等公司产品成果特等奖、陕西省基础公司产品成果奖一等奖、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等多项奖励。
甘怡群
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教授。发表了130篇以上一作或通讯作者的研究论文,主持多个国家级科研项目。目前任国际SSCI期刊“Applied Psychology: Health and Wellbeing”联合主编(co-EIC;IF=3.569), 两个国际SSCI期刊“European Journal of Cancer Care”和“Journal of Pacific Rim Psychology” 的副主编,国际期刊Stress and Health, PsyCH Journal编委,国内期刊《心理科学进展》副主编,《心理学报》编委。中国心理学会行为与健康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国际应用心理学会(IAAP)健康心理学分会候任理事长。中国心理学会认定的“心理学家”,“国际应用心理学会”(IAAP)会士,美国心理学会(APA)健康心理学分会杰出国际会员(fellow equivalent)。研究领域集中在应激应对和健康心理方面。
韩卓
发展心理学家、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副教授, 博士生导师。2020年入选教育部青年**学者,中国心理学会认证心理学家。国际期刊Mindfulness副主编、Journal of Child and Family Studies副主编。主要研究方向为家庭教养方式、情绪、及儿童心理健康等。哥伦比亚大学临床心理学方向硕士, 佐治亚大学发展心理病理学方向博士,斯坦福大学心理学系访问学者。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家庭与儿童心理健康实验室(PERK Lab; Parenting, Emotion, Relationship and Kids) 研究主管。近年内共主持7项国家级及省部级科研项目,参与包括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等一系列国家级课题。在这些项目的基础上,近年内作为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在高水平SSCI/SCI索引国际期刊论文50余篇。获得京师英才一等奖奖励和励耘优秀青年教师奖等奖励。
黄匡忠
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社会工作及社会行政专业教授暨学生事务总监,获得1990年香港十大杰出青年、2015国际危机回应基金会国际领袖,积极参与灾难社会服务,包括2004年南亚海啸泰国情绪支援服务、2008年四川大地震汶川情绪支援服务、2009年台湾88水灾情绪支援服务、2011年东日本大灾难情绪支援服务、2015年尼泊尔地震情绪支援服务;在多地举办灾难应急培训。
蒋春雷
海军军医大学心理系教授,主要方向为应激和抑郁症防治,热心于冥想的科普宣教。曾兼任中国生理学会监事、中国神经科学会理事、中国生理学会应激生理学专委会主任委员、中国生理学会内分泌代谢专委会主任委员等。负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项,发表SCI收录review 6篇,主编《应激医学》《冥想的科学基础与应用》等教材专著10部,获中国青年科技奖、上海曙光优秀学者、总后优秀教师等荣誉,立三等功2次。
李世佳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副教授,德国奥尔登堡大学生物心理学博士,德国马格德堡大学医学院和莱布尼茨神经生物学研究所临床影像学博士后,研究方向社会应激和情感障碍。采用fMRI、生理多导等神经科学技术,结合神经内分泌和基因组分析探究急性压力下人类的认知行为改变,以及压力相关的精神障碍(如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等)的情绪异常机理和干预方法。近年来重点关注儿童青少年的大脑发育、社会适应和心理健康。在Human Brain Mapping, Neurobiology of Learning and Memory, 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等著名国际期刊发表论文数十篇,主持多项国自然和省部级课题。教授《Frontiers in Biological Psychology: Stress, Brain and Mental Health》上海市全英文建设课程,著作《压力心理学:从大脑、个人成长到心理健康》(上海教育出版社,2021)。
刘超
密歇根大学安娜堡校区心理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暨IDG/麦戈文脑科学研究院教授/PI/博导。主要研究方向为情绪与社会认知神经科学,主要关注情绪在社会认知尤其是道德认知中的调控作用和脑机制,及其在教育、管理与公共安全等领域的应用。目前担任中国心理学会情绪与健康心理学分会和文化心理学分会理事,中国认知科学学会社会认知分会常务理事,国际社会神经科学学会中国分会理事,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人工心理与人工情感专委会委员;Frontiers in Decision Neuroscience 期刊Associate editor;作为负责人主持国家社科重大项目(2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课题等多项国家级课题。
罗禹
副教授,博士生导师,贵州师范大学yl23455永利副经理。中国心理学会情绪与健康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心理学会脑电相关技术专业委员会委员。长期致力于应激心理学研究,通过眼动、EEG、fMRI等技术研究应激事件对个体生理-心理健康的影响,并致力于开发基于运动、正念的个体压力缓解技术。在NeuroImage, Human Brain Mapping等国内外重要的心理学、神经成像杂志发表论文30篇,获批国家级、省级科学项目7项。
吕薇
陕西师范大学yl23455永利教授,陕西省特支计划青年拔尖人才。主要采用重复应激暴露实验范式,探讨应激情境(类型、强度、新异性等)影响应激生理反应习惯化-敏感化的机制及个体差异,并探讨不利环境因素与神经生物学因素对个体应激生理系统功能失调的交互影响机制。同时将上述基础研究成果积极应用于反复暴露在负性环境事件的儿童青少年中,通过心理生理干预改善其身心健康与发展结果。近五年在应激领域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发表高水平SCI/SSCI、《心理学报》期刊论文16篇,在研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各1项,及多项省部级课题。目前任中国心理学会行为与健康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心理学会人格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马海林
教授,博士后,教育部青年**学者。现任西藏大学-华南师范大学高原脑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博士生导师,兼任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研究员和青海师范大学教授。2015年获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理学博士学位,2019年华南师范大学yl23455永利博士后出站。2020年入选教育部青年**学者。发表SCI、CSSCI、CSCD收录论文30余篇,出版专著1本,参与编写教材2本。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10余项。目前任中国心理学会理事、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理事、西藏自治区心理学会理事长、西藏大学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西藏大学哲学社会界联合会副秘书长等学术职务。
马燚娜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IDG/麦戈文脑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学术带头人(PI),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北脑学者。社会与情绪神经药理(Social & Affective NeuroPharmacology)课题组组长。于复旦大学和北京大学获理学学士和博士学位,认知神经科学方向。在常春藤盟校达特茅斯学院的心理学与脑科学院,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的利伯脑发育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研究工作获得国自然基金委杰青、优青、面上等项目的资助。主要研究工作发表在Nature Neuroscience, Molecular Psychiatry, PNAS, Brain, 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 eLife, Cerebral Cortex, British Journal of Psychiatry, Neuropsychopharmacology等国际学术期刊。担任国际社会与情绪神经科学组织的执行委员会学术委员,国际核心期刊Biological Psychology 副主编,Emotion, Social Cognitive and Affective Neuroscience, Current Opinion in Behavioral Sciences编委。
秦绍正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IDG麦戈文脑研究院教授,国家高层次人才基金获得者,任中国心理学会情绪与健康心理学专委会副主任和中国人工智能计量创新联盟委员。秦绍正团队致力于人脑情感认知与儿童脑智发育相互影响的原理解析,长期从事基于脑认知的情感计算、情绪问题评估与干预的原理与技术研究,原创成果发表于Nature Neuroscience、Nature Human Behavior和Nature Communications等国际权威期刊。
时勘
教授,中国科学院大学社会与组织行为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温州大学温州模式发展研究院经理,中国心理学会首任监事长、中国社会心理学会前任副理事长、现任常务理事,亚洲组织与员工促进(EAP)协会主席。中国科学院培养的第一位心理学理学博士,主要从事工业与组织心理学、文化心理学和人力资源开发研究,研究兴趣集中于胜任特征模型开发、领导行为及危机管理和组织与员工促进计划,提出的“智能模拟培训法”被亚太经合组织推荐为“亚洲地区样板培训模式”,研究成果在企事业单位、政府机关和军队以及高层管理者、飞行员、航天员的选拔、培训和绩效评价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根据我国社会经济转型时期的特殊要求,提出的建设“健康型组织”(Healthy Organization)思想得到了社会、政府和企事业界的普遍认同;作为中国科学院资深教授,提出的政策建议多次获得中央、省部级领导的批示和采纳。
王力
北京师范大学基础心理学博士,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卢嘉锡青年人才,博士生导师。采用行为学、生理心理学、神经影像学和分子生物学等多种研究手段研究创伤应激对个体和群体的心理影响,创伤应激反应与心理韧性的心理与生物机制,创伤应激反应的纵向发展变化,循证的、时点特异性的、个体化的创伤应激反应干预方法和技术。主持和参与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中国科学院重点部署项目、中国科学院对外合作重点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面上项目及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等10余项。担任《European Journal of Psychotraumatology》、《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 in Psychology: Theory, Research, and Consultation》、《Journal of Anxiety Disorders》、《Journal of Traumatic Stress》、《Psych Journal》、《心理学报》和《心理科学进展》等杂志编委,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副理事长、中国心理学会副秘书长、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青少年心理健康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会心理健康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社会心理服务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预防医学会行为健康分会常务委员等。
王玮文
中科院心理所生物心理学博士,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是应激与精神疾病的心理神经免疫学。近年的工作采用行为学、遗传学和表观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电生理和显微成像等方法,研究应激尤其是生命早期发展关键期应激对脑结构与功能发育的影响与后期精神疾病患病风险增加的关系及其心理神经机理,开发高风险个体早期识别和干预的行为学和生物学新靶点。相关工作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Biological psychiatry, Neuropsychopharmacology, Brain, Behavior and Immunity, 心理学报等领域内重要学术期刊发表文章50余篇。现任中国心理学学会生理心理学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神经科学学会应激神经生物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生理学会应激生理学分会委员,中国心理卫生学会心身医学专委会委员,《Brain and Behavior》期刊副主编,以及4个国际期刊的编委。
吴健辉
中科院心理所认知神经科学博士,永利集团长聘教授,鹏城学者计划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采用EEG、fMRI等认知神经科学技术,结合神经内分泌和外周生理指标,研究应激和应激荷尔蒙对人类行为的影响及其认知神经机制。同时把上述基础研究的成果进行实际的应用,研究特殊人群面对突发事件和长期压力状态的心理行为变化规律、应急应对能力和心理韧性的评估和干预工具等。主持和参与多项与应激有关的国家级和院部级项目,任Psychoneuroendocrinology杂志编委会成员、中国心理学会情绪与健康心理学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心理学会脑电相关技术专委会委员兼秘书、中国心理学会生理心理学专委会委员、中国神经科学学会应激神经生物学分会委员、中国生理学会应激生理学专委会委员等。
杨娟
西南大学含弘优青岗教授,博士生导师。重庆英才·青年拔尖人才,巴渝学者(青年学者)。结合心理学、文化学、生理学和脑科学等多学科交叉,以及行为、脑电、磁共振、生理信号、内分泌等多种先进技术手段和方法组合,着重开展人格的神经表征以及应激的个体差异的基础应用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三项及省部级各类项目十余项,获得省部级奖励三项。研究研究工作发表在Journal of Personality, SCAN, Hormone and behaviors, Biological Psychology, Sleep Medicine, Stress期刊等,一篇论文被认定为高被引/热点论文(引用次数是学术领域中最优秀的0.1%之列)。任重庆市心理学会健康分会主任兼理事,重庆市社会心理学会理事等。
张亮
博士,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副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采用脑电、外周生理和神经内分泌指标,研究应激对执行功能的影响及其个体差异,通过多类指标预测个体的应激反应及应对能力,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压力监测、人员选拔和人机系统优化等领域。主持和参与多项应激相关的基金委、科技部重点研发和中科院重点部署项目。任中国心理学会工程心理学专委会委员,中国人类工效学会认知工效专委会委员。
五、会议时间与地点
时间:2021年11月7日(星期日)
线上直播:心仪脑平台
手机:微信扫码看直播
电脑:浏览器打开https://zwe.h5.xeknow.com/s/30q6Du
(推荐使用谷歌浏览器)
六、注册费
本次研讨会免注册费
七、联系方式
联系人:吴丹老师
会议邮箱:stresspsych_szu@126.com
文字来源 | yl23455永利
图片来源 | yl23455永利
学生责编 | 高依凡
初审 | 吴丹
审核 | 焦璨、周永迪
扫码关注我们
永利集团
师范学院yl23455永利